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信息来源:MallAdmin 时间:2018/9/17 21:08:00 阅读量:1251次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事为本。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起源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令和12个中气,一一相间。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反映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映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相关概念
一、二十四节气中的一类。从小寒起,太阳黄经每增加15°为另一个节气。计有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
称十二节气。
二、二十四节气的泛称。节气一般是按阳历算出来的。
地球每365天6时9分10秒〔精确〕,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天24小时还要自转一次。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以北半球来讲,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时称为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经到了夏、冬两季的中间了。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这也就到了春、秋两季的中间,这两天白昼和黑夜一样长。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节气都是指的时刻,即太阳黄经等于15度时,便是清明节。
节气时间
现代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准确地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
(由于节气对应到各国时间各不相同,以下日期为北京时间。)
春季
立春太阳位于黄经315度,2月3-5日交节
雨水太阳位于黄经330度,2月18-20日交节
惊蛰太阳位于黄经345度,3月5-7日交节
春分太阳位于黄经0度,3月20-22日交节
清明太阳位于黄经15度,4月4-6日交节
谷雨太阳位于黄经30度,4月19-21日交节
夏季
立夏太阳位于黄经45度,5月5-7日交节
小满太阳位于黄经60度,5月20-22日交节
芒种太阳位于黄经75度,6月5-7日交节
夏至太阳位于黄经90度,6月21-22日交节
小暑太阳位于黄经105度,7月6-8日交节
大暑太阳位于黄经120度,7月22-24日交节
秋季
立秋太阳位于黄经135度,8月7-9日交节
处暑太阳位于黄经150度,8月22-24日交节
白露太阳位于黄经165度,9月7-9日交节
秋分太阳位于黄经180度,9月22-24日交节
寒露太阳位于黄经195度,10月8-9日交节
霜降太阳位于黄经210度,10月23-24日交节
冬季
立冬太阳位于黄经225度,11月7-8日交节
小雪太阳位于黄经240度,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太阳位于黄经255度,12月6-8日交节
冬至太阳位于黄经270度,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太阳位于黄经285度,1月5-7日交节
大寒太阳位于黄经300度,1月20-21日交节
节与气
二十四节气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月中叫“气”。
古人将一个太阳年,划分为季、节、气、候,1年=4季=12节=12气=72候,这就是季节、气候的定义。十二个月,每月设一个“节”,中间设“气”,如同划分十二竹节,竹节中间充气,此乃节气的由来,也是气节,节度的本意。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十二节(节令)与十二气(中气),每月有一“节”与一“气”区分,“节”为月之始,“气”的最后一日为月之终。中国农历将只有节,没有气的月份,置为上个月的闰月。有节无气,即农历的闰月。
月份 12节 12气
正月 (寅) 立春 雨水
二月 (卯) 惊蛰 春分
三月 (辰) 清明 谷雨
四月 (巳) 立夏 小满
五月 (午) 芒种 夏至
六月 (未) 小暑 大暑
七月 (申) 立秋 处暑
八月 (酉) 白露 秋分
九月 (戌) 寒露 霜降
十月 (亥) 立冬 小雪
冬月(子) 大雪 冬至
腊月(丑) 小寒 大寒
季月节气表
季 | 春 | 夏 | 秋 | 冬 | ||||||||
月 | 正月 | 二月 | 三月 | 四月 | 五月 | 六月 | 七月 | 八月 | 九月 | 十月 | 冬月 | 腊月 |
节 | 立春 | 惊蛰 | 清明 | 立夏 | 芒种 | 小暑 | 立秋 | 白露 | 寒露 | 立冬 | 大雪 | 小寒 |
气 | 雨水 | 春分 | 谷雨 | 小满 | 夏至 | 大暑 | 处暑 | 秋分 | 霜降 | 小雪 | 冬至 | 大寒 |
农耕八节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七十二候
每节气分三候,可以见到黄河流域天文、地理、人事和自然界的一般景物。
-
立春: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鱼陟负冰)。
-
雨水: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动。
-
惊蛰: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
-
春分: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使电。
-
清明: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
-
谷雨:榖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奇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
-
立夏: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
小满: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麦秋生)。
-
芒种: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
-
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
-
小暑: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又五日鹰乃学习(鹰始挚)。
-
大暑:大暑之日腐草为蠲,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
-
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
-
处暑: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
-
白露: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
-
秋分: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又五日蛰虫培户,又五日水始涸。
-
寒露: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又五日菊有黄华。
-
霜降: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蛰虫咸俯。
-
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
-
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又五日闭塞而成冬。
-
大雪:大雪之日鹖旦不鸣,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
-
冬至: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
-
小寒: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鸲。